图:“江永县十佳学雷锋标兵”陈建文。首积亮/摄
图:帮助老人晾晒竹笋。首积亮/摄
本网讯(记者 首积亮)儿子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一家人在厦门谋职;女儿毕业于财经学院,在长沙工作多年;在儿子儿媳的多次催促下,老伴也于前几年远赴厦门与儿孙团聚。
可是,江永县源口瑶族乡上村的陈建文却屡屡拒绝儿女们的好意,坚守穷乡僻壤,“孤苦伶仃”地当起了“留守支书”。
“村民们都知道我不图名、不图利,我只是想为父老乡亲做点好事,为家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陈建文平静地说。
愿得此身献家乡
上村是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0公里,全村共170户村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经济发展不快,村民颇有怨言。
2008年,当兵出身的陈建文被高票选为村支书,这是他时隔23年后再次任支书。如果说上次任支书是敢于担当,那么这次就是临危受命。
“村集体土地低价卖给开发商,村财务负债累累,800亩芋头、柑橘毁在交通不便上。村民怨声载道,村委已没有了威信。我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不忍心让这个摊子再烂下去,就把这把老骨头献给家乡吧。”
老陈接手后,把节省开支、修路、建村活动中心纳入议事日程,作动员,写报告,跑项目。因为村财务空虚,在县里找有关部门时,他坚持“三不”原则:不送礼、不报路费、不领补助。住宿他选最便宜的,吃的只是几块钱的盒饭。
“村干部出差多是吃香的喝辣的,我们出差要倒贴,这只有陈支书才做得出,但我们不怪他。”经常跟随陈建文到县里办事的五组组长张惠兴笑着说。
为解决修建村活动中心的资金短缺问题,陈建文带领村干部垫资5万多元。五年过去了,其他村干部的钱,陈建文想办法还清了,但自己的4万多元仍是空头支票。
修通村公路时,他捐款全村最多,并每天早出晚归监工,不计报酬。建村活动中心时,他自己烧茶送烟。很多时候召集村干部开会加班,陈建文自费安排工作餐。
自陈建文任支书以来,上村接待经费逐年下降。2012年底,乡政府核算各村接待费时,上村全年仅1700多元,为全乡最少。
赤诚爱心援教育
早在1982年,退伍的第一年,陈建文就被村里推选为村支书,是全县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也是全县最年轻的县政协委员。当时的村支书可是村民敬仰的“官”,权力大得很。
三年后,陈建文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不干这个稳当的支书了,贷款2000元冒险做起了生意。在外见过世面的陈建文觉得,自己经济基础不雄厚,有贪恋村集体财务之嫌,无法树威信、磨意志,更没有资本帮助村民。
凭借吃苦耐劳和热情服务,陈建文生意逐渐红火,建起了全乡最好的房子。但是,老百姓感念陈建文的却不是因为这个,而是他一系列的支教行动。
源口学校就在陈建文住所前面不远,县教委同志下乡来检查学校工作时经常在他家里落脚。陈建文非常支持学校工作,常说:“教育是立国之本,再穷不能穷教育。”所以,他对县教委同志相当照顾,相互之间很谈得来。
1994年,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县教委同志找到陈建文说明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就捐款1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零陵日报》专门报道了这一善举,陈建文也因此名扬全县。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汶川学校和学生受灾的惨状,他心痛不已。第二天,他直接找到乡政府,拿出1000元说要捐给灾区学校,这在全乡是最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乡干部群众掀起了援助汶川灾区的热潮。县电视台专门将他的爱心行动拍成专题片,在全县广泛宣传。
源口学校的老师说:“陈支书对教育工作的支持更多的是在平时。他经常到学校了解情况,协调维护学校周边安全。”
多年来,陈建文因关心支持教育工作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村民们都说,陈支书办事公道,不讲吃喝,不唯利是图,他把自己的言行与村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心只想为村里做更多的事。
莫宣恭是陈建文的同年兄长,两家又是世交。前几年,因为妻子得大病动手术,生活遇到困难,莫宣恭找陈建文解决一个低保指标。陈建文没有答应,一是条件不够充分,二是村里还有比他更困难的。为了取得同年兄长的谅解,陈建文上门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并留下营养费作补偿。
村里的的低保户、救济户申请,陈建文都要经过村委会讨论通过,全部张榜公示,以求准确公正,减少民怨。而遇到真正困难的,他又会不遗余力、不计得失地去帮助。
陈财富切除了一个肾,妻子又患脑中风,家庭陷入困境。陈建文把这事时刻挂在心上,不等他找上门来,几次到县里找联系本村的单位反映情况。在县里派人下来调查时,陈建文全部自己私人接待。
蒋荣全妻子因病导致神志不清,母亲年老体衰,两个小孩仍未成年。陈建文主动帮他们办理了低保,平时经常到他家走动,帮忙整理家务,并带上一些食品菜蔬,给些零用钱。
在村民眼里,陈建文是个平易近人的善者,从不摆支书架子。走在街上,他总是主动跟人打招呼;遇到老人摘菜晒豆,他会随手帮上一把;帮五保户提水扫地,到街坊邻里劝架化矛盾更是家常便饭。
在老伴没去厦门之前,陈建文开了一家商铺。村民都喜欢到他那里赊物品,村里因经费不足也常到他那里赊账。陈建文吩咐妻子,想赊就赊,想还就还。对一些困难户他是不计账的,等别人还钱时在账本上怎么也找不到记录。至今,账本上记载的欠账仍有近10万元,他从未找他们要过。
在陈建文的带领下,上村改变了农村“债务多、矛盾多、上访多”的普遍现象,近几来全村实现“零上访”目标。
源口瑶族乡党委书记汤海妍说:“陈支书思想觉悟高,办事公正,热心公益事业,有他在村里我们放心。”
来源:江永文明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