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十佳爱岗敬业标兵”潘晓玲。
图:耐心倾听上访群众的述说。游康生/摄
本网讯 她,一个平凡的女人,干一行、爱一行,默默地为工交事业奉献了35个春秋,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业绩;她有女人的细心,更有男人的胆魄,无数信访案件被她用柔弱身骨一一化解;她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党员对党的无比忠诚,她就是江永县经信委副主任科员潘晓玲。潘晓玲自1988年以来,先后受到市、县表彰25次,其中县委、县政府表彰12次,表彰她在经济、组织、宣传思想、妇女、审计、信访等工作中作出的积极贡献。
平凡岗位挥洒青春
翻开潘晓玲的履历表,首先感叹的是她经历的工作岗位之多。闭上眼睛,一个在基层岗位忙碌的身影,呈现在眼帘。
1975年3月,潘晓玲下放到回龙圩农场;1977年招工进入县机械厂做学徒工、车工;1980年调到县工业局当打字员、档案管理员、统计员、出纳员,曾代表我县出席零陵地区先进档案员表彰交流会;1984年招考转干;1988年县里进行机构改革,将县工业局和轻工局并为经委,从此,她转行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她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1991年,县里成立中外合资电子公司,她被派驻县工业发展总公司担任总会计,直到1994年企业萎靡,又返回经委做企业管理和政工工作。政工工作繁杂,打字员、档案员、统计员、出纳员、办公室秘书、审计员、信访接待员一身挑。在她的努力下,经委信访室从1997年至1999年,连续三年被县里评为“最佳基层信访室”。
从车间学徒工到办公室主任,潘晓玲走的路比任何人都长,付出的劳动比任何人都多。由于没有进过专门的学校,每到一个岗位,潘晓玲都抓紧时间学习,进夜大、考电大、自修、参加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她牺牲了自己的娱乐和休息时间,让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别人会的她不会,别人不会的她会,别人会的她精通,成为了单位里一个不可多得的“多面手”。
1996年,国企改革的号角响遍神州大地,国企破厂、兼并、改制工作全面铺开。这一年,国内蔗糖市场疲软,干蔗种植收购成本达260元/吨,而蔗糖市场价格才200元/吨,许多制糖企业被迫破产,县里桃川糖厂和江永糖厂两大制糖企业改制的攻坚战也随之打响。潘晓玲作为县经委的办公室主任,她的工作、生活完全进入了没有周末、节假日的状态,有时下企业一住就是一个星期。2000年的一天,她与另一名女同志壮胆带上300多万元的现金,来到桃川糖厂,为职工兑现工资、集资款、医药费、身份置换费。由于部分职工对破产安置政策的不理解,情绪异常激动,对发放现金的窗口开始打砸,对她俩进行谩骂。潘晓玲保护好现金,排除干扰,按政策认真进行清算。几天下来,400多名职工的各种款项发放无一分差错。
随之而来的是破产、改制企业的公住房改革,她与同事们每天加班到深夜两、三点钟是常有的事。一家一户落实面积,逐家逐户收取费用,全县6家破产、改制企业,246套住房,没有她不清楚的。由于经手的事情多,每逢县里召开相关会议或是开展相关活动,均少不了她的身影,俨然成了一个内行的专家。
糖厂破产了,然而当年和之前欠下种植户、运输户的收购费用一时难以兑现。为了切实维护蔗农利益,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策略,在县经委成立蔗款兑付办,发动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集资、捐款,逐年兑现甘蔗款。潘晓玲当仁不让地成了其中的一员。岁末年初是蔗款兑付办最忙的时候,每年12月,潘晓玲就要到全县各单位一家家地上门收取,这其中少不了碰到一些单位脸难看、坐冷板凳的情况,潘晓玲全然不顾,每年都会在春节前将集资的款项逐户兑现到位。
潘晓玲不会骑车,到哪里都是走路,全凭一双脚、一张嘴和一本笔记本。在兰溪新桥村,当将全县最后一张“白条”兑现完毕时,时间已到了2006年的腊月二十八晚上八点,村民盛情设宴款待,却被她们谢绝了,村民们放鞭炮欢送。
在企业改制、蔗款兑付的过程中,有支持的,有理解的,但也有不少为了个人的一点蝇头小利而寻衅闹事的。一次,单位正在召开工作会议,兰溪黄家村的一村民认为兑现政策太低,心有不满,在会议室门口对潘晓玲破口大骂,潘晓玲红着脸走出会场,没吵没闹,按政策规定,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把好审核关,做好兑现工作。
在退还糖厂职工的一项集资款时,工人们闹着要利息。按破产政策规定是没有的,工人们不理解,个别头脑发热的人对潘晓玲的解释根本听不进去,认为是潘晓玲故意不发,于是抓住她就劈头盖脸地打,并用当地土话骂,向她“泼脏水”。潘晓玲擦去嘴角的血水,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仍耐心劝解。工人们见拿她没办法,只好乖乖地领了钱溜了。
“当好解疙瘩的热心人”
熟悉潘晓玲的人都知道,她有女人的细心,更有男人的胆魄,工作起来男人都得让三分。
2005年初,糖厂职工听说有职工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但又一知半解。发动200余人到县政府上访,反反复复不下十次,每次都被潘晓玲耐心劝回,维护了政府的权威。一天,工人们再次来到经委、县政府上访被劝离后,几个牵头人员见自己的“努力”没见成效,反而还遭到大部分职工的质问、谩骂。几人恼羞成怒,“到五一桥堵车去。”带领十多个不明真相的工人站在县城五一桥中央,将县城的交通堵了个严严实实。潘晓玲一马当先,先去劝牵头的人,见劝不住,便转劝其中自己熟悉的人,车流才得以慢慢地疏通。一外地车主与堵车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刀棍在手,一场流血事件发生在即,潘晓玲箭步冲上前去,一边用身体护住了外地车主离开现场,一边大声对行凶者喝道“你这是犯法的!”,行凶者被这一吼镇住了,停下了手中挥舞的棍棒,避免了一场血案发生。有人问她:“当时只有你一个人在现场,不怕吗?”“我是好心劝架的,没有人会打劝架人。”潘晓玲轻描淡写地说到,但如今回想起来,心里还是有点发毛。多年后,有闹事参与者与她聊起这件事,深深懊悔自己不该这么冲动,感谢潘大姐的及时劝阻,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
与此同时,潘晓玲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供县政府决策参考,第二年,县里便出台了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在全县推行。然而好事多磨,在办理失业保险的过程中,有些职工怕政策会朝令夕改,迟了会办不了,拿不到钱。于是在县人事局社保大厅争先恐后乱作一团,工作人员劝阻,却被认为是工作人员故意刁难,扬言要砸掉办证厅,局面一度难以控制。接到领导的安排后,潘晓玲赶到社保站,马上找出原企业中的党员干部,将所有人都劝到办证厅外,“要相信政府,该你们的钱政府不会少大家一分一毫!”她叫大家排好队,并帮年纪大点的同志填表,直到最后一个办理完毕,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潘晓玲被职工们誉为工交战线的“老黄牛”,知根知底的“贴心人”,职工们有什么困难也总是想到她、找到她。2007年,省里出台了原集体企业职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政策。为把国家政策尽快落实到人,潘晓玲对原陶器厂、线厂、服装厂、桃川机械厂等20多家企业300多名职工逐一走访,清查个人档案。走访中,她发现尚有200多个在70年代初期参加工作的职工,因档案不全落实不了政策,民情激烈。对此,她又逐家逐户上门听取意见,向县领导、劳动部门多方反映实情,事情最终圆满解决。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老大娘拉住潘晓玲的手说:“小潘为我们老人家办事,比亲闺女还上心!”
有人不理解,善意地劝她:“别人是没补助不加班,不提拨不工作。你一个女人家,这么大年纪了,退休算了吧!”对此,她总是一笑置之。
2009年,县里为更好地接待基层群众来信来访,特别设立了信访大厅,抽调相关单位人员集中接访,有着丰富接访经验的潘晓玲被抽调接待涉及全县工交战线的来访。原街道企业县商标厂的职工袁美姣,退休后在家。去年在落实知青、集体工养老政策的过程中,因工龄问题与工作人员出现分歧,便经常来信访大厅上访。潘晓玲总是静静地倾听,或站在袁奶奶的角度宣讲政策,为她解难释疑。一来二去,袁奶奶心中的疑虑消除了,俩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姐妹”。多年来,全县工交战线无一例进京赴省越级上访案件发生。
涉及到工交战线的来访她热情接待,其他方面的来访她也是热情地去做工作。五爱村的李姓兄弟俩,每年都要到信访大厅“闹”几次,不论谁作解释,他俩都“油盐不进”,好几次把做工作的女同志骂哭了。潘晓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能理解上访者因缺少对政策的认识而焦虑急切的心情。潘晓玲将兄弟俩领到一边,认真倾听,认真帮着梳理反映的诉求,认真逐条解释,站在兄弟俩的角度用政策劝导。“大妹子你这么细心地跟我说,我们服了!”兄弟俩心服口服。
潘晓玲的热心赢得了上访者的心,有的还成了很好的朋友,成为信访工作的“信息联网员”。2012年11月,消江村一村民打算在县里举办盘王节的时候,到现场拉横幅“闹访”。通过与“信息员”平常的走访中获得这一信息后,潘晓玲一方面向有关领导汇报,一方面买来水果上门劝导。“生活有困难随时可以向我反映,我们一定会帮助解决好的。千万不能走极端,给县里抹黑,更牵累到自己、家人。”在她的劝说下,该村民最终放弃了闹访的荒唐想法。
潘晓玲总是对身边的同志说:“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上访者,有的是真有困难,有的是不了解政策,有的是思想有疙瘩解不开。我们要当好解疙瘩的热心人,要受得了气,挨得了骂。心要正,语要细,最重要的是要能吃透政策,不能讲外行话。这样才能得到上访者的理解、配合。”县里凡是有她参与的接访工作,潘晓玲均能叫得出当事人的名字,通过情感互动,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工作为先家庭在后”
“她是我们都佩服的大姐。不论是份内还是份外的工作,她从不讲价钱。”说起潘晓玲,同事龚文娟眼里充满钦佩和感激之情。2001年6月,县铁合金厂破产兑付员工各类款项,龚文娟由于一时疏忽,多发放了1000元,急得直哭。潘晓玲帮着对当天的款项从头认真核算,追回了多发出去的钱款。秋冬季节,山火高发。每当有扑火任务,潘晓玲总是单位里第一个报名的人,不仅冲锋在前,而且还要照顾身边的同事,那劲头毫不比男同志弱。
潘晓玲在外是大家公认的爱管闲事的“管家婆”,家里的事她却一点都管不了。丈夫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在外跑运输,“女儿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潘晓玲谈起女儿,一脸的愧疚。孩子小的时候,潘晓玲下乡时就把女儿带上,让女儿与乡村的孩子一起玩;上幼儿园时,潘晓玲就把女儿交给老师托管;上小学时,女儿放学走进院里的哪家就在哪家吃。1992年冬,潘晓玲忙于新办企业的管理事务,每天很晚才能回家。又是一个寒雨天气,潘晓玲下班后趁着夜色往家赶,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机械厂的大门口瑟瑟发抖。当时机械厂破产后,大部分的职工都已搬出厂区居住,只有她家与几个单身职工还没来得及搬。见妈妈走近,女儿委屈地嗔怪道:“妈,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呀!”听到女儿的声音,潘晓玲的泪水夺眶而出,将女儿紧紧地抱在怀中。
丈夫、女儿不理解她,甚至在家排挤、冷落她,潘晓玲只有把内心的苦放在一边。潘晓玲对自己也“漠不关心”。1990年,潘晓玲的一次意外宫外孕手术让同事桂华英记忆犹新。丈夫不在家,头一天还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地工作,第二天就独自来到医院做手术。同事们都劝她在家多休息,在家呆了不到一个月,潘晓玲便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先有国才有家,应以工作为先,家庭在后,相信女儿长大后会慢慢理解妈妈的。”潘晓玲坦然说道。(责任编辑 谭宏福)
来源:江永文明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