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秦远林: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来源:永州日报 编辑:redcloud 2016-01-19 09:38:14
—分享—

  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秦远林

  在当前过于强调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变“乡村工作被动跟着群众转”的“尾巴主义”倾向,是目前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1.突出主体多元,实现乡村治理民主化。目前,乡村治理从治理主体的角度来看,正处于单一化的困境与多元化的尴尬之中。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组织各种主体参与进来,建立乡村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系,共同协商、解决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一要让党员群众参与进来。不管是党的基层组织,还是农村的村民自治,都要突出强调党员群众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自主性,体现党员群众的当家作主。在治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党员群众的有序参与,特别的是党员群众对选举、协商、决策、执行、监督的参与,充分保障党员群众的合法权益。二要让现有政治体制优势发挥出来。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除了依靠各级党组织、政府组织实施外,还必须发挥这些体制的优势,也就是要发挥人大政协的组织优势,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个体优势,将人大政协有机地嵌入到乡村治理体系中,支持基层群众的自主性参与,使政党与政府、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新形势下的乡村多元共治。三要让各类组织功能整合起来。在乡村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均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主体拥有足够的治理资源与能力去独自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让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协会等组织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职责,特别是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构筑多元组织的制度化合作博弈机制,整合各类组织功能,形成乡村治理的工作合力,维护乡村的稳定和发展。

  2.突出建章立制,实现乡村治理制度化。我认为,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化建设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注重职能整合,凸显制度权威。对于当前政府部门职能的条块分割以及它们之间的沟通缺失、部门之间政策不统一等问题,我们应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着力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从中央政府的层面上继续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进一步促进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整合,并且对各部门原有的政策进行全面清理,保证部门政策相一致,新旧政策相统一,为增强乡村治理的制度化转型奠定权威基础。二要注重制度供给,凸显制度创新。乡村治理制度化建设肯定意味着对制度需求的大量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使规则、制度制定出现滞后性, 即现在乡村治理过程一方面要“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又要受旧有规则的制约。为此,乡村治理中的地方政府组织需要加快制定各种制度规范,进一步创新制度供给,用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制度形式来规范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行为。三要注重多元参与,凸显制度效率。乡村治理结构本身是一种制度性的体系。治理网络的形成意味着多元利益主体通过权力分享,获得了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和机会。合理、规范的制度必须来源于社会民众的持续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治理制度,必须建立开放的、促进公民权利和机会平等的民主参与制度和公共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在制度化的框架内进行利益博弈、寻求共识,最终促成公共意识的成长和升华。

  3.突出网格管理,实现乡村治理精细化。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推动力。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到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要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对接、方便群众”原则,科学划分网格,做到每个网格都有党小组长、网格长、民情员、楼栋长等人员,实现乡村网格治理全覆盖。要落实保障,将网格化基础建设、办公经费、人员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运用市场化机制,提倡政府“购买服务”,为乡村治理网格化运转提供经费保障。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奖惩手段,将乡村治理网格化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综治考核,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二是强化工作重点,提高执行力。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突出乡村网格治理工作重点,强化工作职能,明确责任主体,注重平台建设,发挥网格化层级管理优势,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群众诉求快响应、网格管理无缝隙、服务群众零距离”,做到“事在格办、钱在格领、证在格拿、困难在格反映、问题在格解决”,真正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个性化、工作科学化。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服务力。在乡村网格治理中,要创新工作落实机制,建立责任机制、运行机制、融入机制等,实行网格层级管理,逐个层级制定管理制度,具体细化工作职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乡村网格治理责任落实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落实,走好群众路线,加强同群众沟通交流,进一步促进干部作风改进,让群众“指挥”干部,改过去“要群众做什么”,变成“为群众做什么”,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手段及时发现情况、处置问题、反馈结果,打破管理条块分割,破解“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

  4.突出手段创新,实现乡村治理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信息化的进程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要明确目标,做到统筹规划与应用推进相结合。要坚持做到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党政一体,制定出台乡村治理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新技术应用,统筹好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规划目标与实施计划,落实乡村治理责任。二要打造平台,做到高效服务与群众满意相结合。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范围,加大平台建设,实现各类社会服务和管理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比如,创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乡村治理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县、乡、村三级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各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功能向网上办事大厅迁移。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集成”的转变,提供乡村治理的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服务,使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惠个人,不断提高社会的满意度。三要健全机制,做到网络运用与矛盾化解相结合。在乡村治理中,要深入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网民意见办理运行机制,推动公共事务决策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比如,推进网上信访,“12345服务云”,能及时处理与化解各类问题与矛盾。同时通过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博客、微博、网上社区和有效的网页形式,构建起重视网络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个性化主动式公共服务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和规范,加强网络舆情研判,构建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实时监测乡村治理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5.突出理念更新,实现乡村治理绿色化。通过构建优化的经济生态系统、民主的政治生态系统、和谐的社会生态系统、繁荣的文化生态系统、文明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政治自觉、经济自由、社会自治、文化自主、生态自然的乡村治理“五自”新格局。具体来讲,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要优化政绩考核,进一步转变错误政绩观念。进一步增加对政府领导的绿色政绩指标考核,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政府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强化对乡村绿色治理工作的硬约束,彻底转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错误政绩观,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要注重正向激励,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治理。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政府行为密不可分,需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在税收、用地、用电等系列方面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效益吸引的正向激励措施,让广大群众、企业、业主、老板等增加对绿色治理的投入。三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乡村治理中,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新型农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四要建立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所引发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政府作为环境资源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具有垄断性,政府环境部门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很难有动力去改善其低效率的体系。为此,在乡村治理中,要突出群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群众对政府绿色治理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批评建议、报道和申述等,这有助于解决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政府失灵”问题。  (作者系江永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来源:永州日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江永新闻网首页